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賽場上的輝煌與喜悅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堅持訓練。
一周下來,馬拉松隊的訓練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。周一到周四集中訓練,周五往返跑駕訓基地,周六跑大坪山,“有時周日大家也會組織出去跑一跑”,“平常我們大概訓練三四十分鐘,到快要比賽時,就加強到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”。長跑俱樂部現任會長李立群說。
問起當初為什么選擇加入我校長跑俱樂部,隊員們直率地說:“因為喜歡,所以選擇。”最初大家是懷著對長跑俱樂部單純的好感聚在一起,開始“集體跑步”的生活。“每次訓練大家都一起跑,有時有一百多人,挺有氣氛的。”漸漸地,隊員們由對團隊的好感升華為對跑步的喜愛,直至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。
跑步是挑戰自己
“長跑重要不在于能力有多少,而是你能堅持多久。”在這個團隊里,隊員們學到最多的就是毅力與堅持。
每周五的駕訓跑,一大早,全校學生浩浩蕩蕩地往山上跑,長跑俱樂部隊員也在其中。“來回路程八公里,其他學生跑一趟,我們要跑兩趟。”隊員們從五點半跑到六點半,來回跑兩趟,有時為了加強訓練還要跑三趟。
5000米,10000米,5公里,8公里,10公里,30公里,這些數字對不怎么跑步的人來說像是“天文數字”,也有點難想象這些數字所代表的距離換做自己跑能否堅持得下來,而隊員們面對這些顯得很坦然,習以為常。
平常5000米,一萬米對隊員們來說是家常便飯,隨著對訓練的適應,訓練強度也慢慢加大,5公里,10公里,每一次距離的延長都是對耐力的考驗,對身體極限的挑戰。
“大家都會堅持下來,累了就調整下步調節奏,但不會停下來走。”談起在這種高強度的訓練下會不會有想放棄的念頭,隊員們都搖頭:“每一次跑步都是挑戰自己,告訴自己不能放棄”。
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
馬拉松全程是42.195公里,為了讓隊員適應這種長距離的跑步狀態,訓練從10公里的“小測”逐漸過渡到30公里的“大測”。“30公里拉鏈跑,要連續跑兩個多小時,從下午四點跑到六點”。
在這兩個多小時的“漫長征程”中,隊員們要如何堅持?答案是,團隊競爭與合作的氛圍給予大家力量。“跑到中間很累的時候會想要停下來,但是一想到前面有人要超越,又重新打起精神”。長跑俱樂部隊員劉爽說,每超越一個人,就多一份前進的動力,當看到前方的人一個個被自己超過時,會更有激情跑下去。
在這個團隊里,隊員們以一種進取,不放棄的精神“相互促進,一同努力”,集體的力量不僅讓每個人都堅持到最后,而且激勵大家不斷挑戰自己,超越他人。
“很滿足,很有成就感。”在結束了“快樂與痛苦”并重的漫長跑步征程后,隊員們感到很放松。那既是一種對自己堅持到最后的肯定,也是對不斷突破與超越的滿足。
新加入俱樂部的隊員,剛開始參加訓練時跑的比較慢且耐力也不太好。這時老師和老隊員會給予細心地指導,讓新隊員盡快適應訓練強度,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步調節奏,幫助他們“找到跑步的感覺”。
學校的馬拉松訓練一般從九月份就開始了,直到一月份參賽。在這一百多個訓練日子里,教練和隊員們始終遵循“快樂訓練”的原則。訓練時,隊員們一同拼搏,共同流汗。訓練結束后大家相互放松,交流心得,對訓練中的不足之處互相指正改進。“有誰肌肉拉傷了,教練和隊員都會關切地詢問,給予幫助。”“訓練中不僅提高了長跑素質,在與老師和隊員的相處和交流中也學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。”隊員們說,在這個團隊里更多的是體會到一種拼搏、堅韌的精神,溫暖與激情也充盈其中,這讓更多人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。